可愛的音樂盒!
以前人們經常會看到街上有老先生肩上背掛著雜色彩繪的箱子上面坐著猴子,他就是''沙爾曼卡樂師''。他會將東西從肩上卸下,開始規律的轉動箱子上的把手,演奏出已經有點走音的華爾茲和波卡舞曲。 那個箱子就是''沙爾曼卡'',樂器的一種,俄語叫做Шарманка /sharm'anka/,源自法語'Charmante Catherine’,意思是 ‘美妙的轉輪’,是沙爾曼卡最初演奏的其中一首樂曲名字。
箱子中的錄音會因為時間長了逐漸走音,身無分文的沙爾曼卡樂師又沒錢買新的,所以只能任由其走音下去。所以這種沙爾曼卡樂器經常與枯燥單調走音的旋律被聯想一起,並且是貧窮音樂家的象徵。
沙爾曼卡街頭演奏:
‘沙爾曼卡'是由義大利人巴爾比耶里(Barbieri)發明的一種創作音樂的機械裝置。在俄羅斯有時被稱為’Katarinka’。可以將這種樂器想樣成是小型沒有鍵盤的管風琴,內藏數排發音管,風箱與弦軸的箱子。 藉由轉動外面的把手,可以創造出6-8種旋律, 但是弦軸很容易受磨損而走音。20世紀出開始出現由帶孔的紙帶子取代小軸,每個小孔都有相對應的音。新式的沙爾曼卡經常被特意設計成發出不連續並帶顫抖的仿古音色,以贏得聽眾的眼淚!
![]() |
藉由轉動外面的把手就創造出旋律 |
這些凸輪的裝置在古希臘就已出現,那時是一種小型旋轉的凸輪加固於圓筒,會輪流演奏不同的音樂。
在西歐這種機械樂器在17世紀晚期出現,一開始專門用於訓練表演鳥唱歌,後來才變成流浪樂師隨身攜帶的樂器。
在西歐這種機械樂器在17世紀晚期出現,一開始專門用於訓練表演鳥唱歌,後來才變成流浪樂師隨身攜帶的樂器。
在荷蘭15世紀時有相似的樂器但是結構複雜,由液壓裝置、秤鉈與發條機械組成。到18、19世紀時,不同的沙爾曼卡已被使用於英國教會演奏頌歌與聖樂。

通常沙爾曼卡被稱為流浪樂師的機械管風琴,他們藉由旋轉外面的把手演奏出6-8種旋律。
由於早期的沙爾曼卡的弦軸容易磨損,以致聲音變的走調不清,由此出現了責難性的俗語''怎樣? 又開始為自己的沙爾曼卡上弦了!'' 用於形容令人枯燥厭煩原地繞圈的對話,帶有生氣的責備語氣。
由於早期的沙爾曼卡的弦軸容易磨損,以致聲音變的走調不清,由此出現了責難性的俗語''怎樣? 又開始為自己的沙爾曼卡上弦了!'' 用於形容令人枯燥厭煩原地繞圈的對話,帶有生氣的責備語氣。
![]() |
俄羅斯幽默圖片-"他又開始為自己的沙爾曼卡上弦了...(無聊到令人打呵欠)“ |
沙爾曼卡在文化中的角色 - 貧窮的音樂家的象徵,這樣的用法曾經出現在蘇聯文學家阿列克賽·托爾斯泰(Aleksey Tolstoy)的童話故事 «金鑰匙»中。故事中的流浪音樂師是主角布偶布拉提的爸爸卡羅。
«金鑰匙»上集
一開始2:20的地方,老木匠找尋木材準備刻木偶時,音樂就是從流浪音樂師手中轉的那個箱子沙爾曼卡演奏出來的!)
«金鑰匙»下集
有沙爾曼卡的溫情動畫小短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